
“石材天然的瑕疵、裂紋與結晶,就像是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個性。藝術家要做的,就是與之對話,用雙手發掘每一塊石材的特質。”
薩璨如Cynthia Sah
從女媧補天遺留的一塊石頭幻化,賈寶玉啣玉而生,遂有了別名《石頭記》的《紅樓夢》情淚交織的大觀世界。東方文化視玉石為吸納天地靈氣,能與人產生交流感知的有情之物,在西方則有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為詩「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引發共鳴,寫道:「握無限於掌心,蘊永恆於片刻」恰恰對應了與承豪石材合作的國際石雕藝術家薩璨如大半創作生涯,她雕鑿自身的「石頭記」,雙手積累無數吉光片羽,驅策內在動能蘊藏的靈感延續石材永恆。

去實驗、去挑戰,用雙手發掘每一塊石材
出生香港,成長於日本與台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心理系及藝術教育碩士學位後,薩璨如(Cynthia Sah)人生在遠赴義大利學習雕塑有了超乎臆想的轉彎。「幾乎是一見鐘情!」即使投身石雕藝術超過四十年,薩璨如談起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初啟石雕之門的自己,眼裡閃著澄亮的星芒,神情就像剛剛拿到一塊巧克力糖,滿臉歡心的孩子。或許就是時刻懷抱著赤子之心,薩璨如才能日日以熱情澆灌創作,每一吋推展未因技巧的精進而磨滅初衷,「磨不只是磨,還要摸。創作者雕刻大理石時,會用上許多機具,但最後都得靠手來確定。」
月初,薩璨如前一天才剛從義大利飛回台灣,身體還在適應時差,仍欣然造訪承豪石材台北八里本館。在與双方藝廊合作的「奢石藝術永恆計畫」確認後,薩璨如旋即收到承豪石材請巴西礦主揀擇的奢石之后Tiffany及黃金雕刻白兩塊特殊選石,「在我們多數是全白大理石的工作室裡,這兩塊石材的對比極其強烈,第一眼的感覺就是:好美!」

身為世人眼中成功的石雕藝術家,令人訝異的是,薩璨如迄今仍深覺「每一塊石材來到我身邊,都是為了賦予我新的挑戰。」留心、警醒、謙卑,懷抱對大自然、對藝術之神的敬意,她總是自我詰問:「作品會不會成功?石頭一定有天然的裂縫,切進去之後會不會有問題?這些都是未知,做出來之後連我們都會覺得驚喜!」薩璨如發現,Tiffany礦石比她熟悉的義大利大理石硬度更高,「這是第一次以這樣的奢石為素材,希望可以有很好的結果。」薩璨如說自己的個性跟大理石很像,既堅硬又光滑。只要靜靜端詳她的作品,總能感受到來自石材深處柔軟的靈魂,這源自她與古往今來視玉石為靈物的智者心意相通:每次雕刻石材,就像認識一個新的朋友,「我們相處的過程,都在對話。」彼此之間像跳探戈,像兩種樂器的協奏,「每回都是一個實驗、一次挑戰,創作是給予與接受(give and take)的過程。我們總是不停摸索,每天都在學習,如同跟一個朋友相處,藝術家的個性遇見石頭的個性就要調整,有的地方順著它個性雕鑿,有的地方則透過掌控來凸顯它的個性。」已過古稀之年,但薩璨如其人其語就像她的作品,線條流暢圓熟卻不老辣,她語速很慢,卻不因在藝術界地位受人崇敬而夸夸其談。她謙虛得像只是一個喜愛石雕的人在談石材,置身承豪石材博物館,爍亮的眼光停駐在每一面石材上,她以掌娑摩,笑著合影,堂堂一位國際石雕大師在大自然的藝術品前突然化身小粉絲,這就是她之所以能以極少數的女性藝術家身分堅持這條路的其中一個關鍵:不忘初衷,時時歸零。
承豪石材-奢石藝術博物館
當代石雕俠侶,不去想怎麼當個藝術家,好玩最要緊!
薩璨如長年旅居義大利,與人生伴侶及創作夥伴尼古拉.貝杜(Nicolas-Bertoux)在卡拉拉山附近的塞拉維札鎭(Seravezza)進行創作。從1991年得到中華民國現代雕塑展首獎至今,其作品獲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以及日本安土町、宇都宮市及丹麥國家雕刻公園、威尼斯等地的雕刻大賞與典藏。近年來,她與尼古拉.貝杜聯名的作品也為台北、北京、上海、香港、澳門等地的知名飯店、宅邸及地標性建築委託創作收藏,在公共藝術的世界舞臺佔有一席之地。
今年10月20日開展的2023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及2024年薩璨如與尼古拉.貝杜在双方藝廊舉辦的石雕個展,都會看到這對當代「神鵰俠侶」與承豪石材合作的作品。提及創作歷程,即使疫情肆虐也未停下工作,薩璨如回顧那一段世界風雲變色的時光,「我們太吵了,沒有人希望我們在旁邊!(笑)所以我們很習慣離群索居。藝術家確實需要在自然的環境裡創作,附近有礦山、有河,也有博物館,我們生活在那裡,一早從家裡出來就置身在需要不間斷維修的古蹟建築裡。」薩璨如與尼古拉.貝杜的工作室被藝術聚落環繞,鄰近文藝復興時代贊助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的麥地奇家族夏宮,他們看似與世隔絕,卻又孜孜不輟創作出融入建築、街景,撫慰人心的石雕作品。「我想將那些曾經在生命中體驗過的種種,在我的作品中完整地表達,將那些生命與大自然中的愛、感情、感動與自由呈現在其中。」她將生命點滴回憶與石材融而為一,也期待這些形象和情感能成為存載於觀者記憶容器的一部分。說到創作靈感,薩璨如又給出了慧黠、意料之外的回答:「二十、三十歲時總想著要如何變成一個藝術家,現在年紀越大就越想要做好玩的事,我們的工作,就是負責好好的玩!」

薩璨如於承豪石材。
如果一個人站在作品前面超過五秒,那我會上前跟他聊一聊!
薩璨如的作品,經常不是完全光滑的,她喜愛保留石頭天然的紋理和質地,「當然有的客戶也會覺得這是瑕疵,我們只有一句話:這是自然的!」就像在跟人們介紹一位好朋友,「自然給我們這麼美麗的東西,經過千百萬年,一定會有破裂損害,這是它的個性,我們要接受這就是它的全貌。」她微微笑,用她特有的中文語彙說道:如果一個人只喜歡「完全的美麗」,那就買一件人造品吧。薩璨如就像在工作室工作一樣,雙手比劃著:「我們有的作品上還有一粒粒的洞,這也是自然的,這些來自大理石的結晶,凹凹凸凸,看起來好像我們沒有做好,但這就是自然,我們會讓它本來的個性跑出來。」

她就像參加校外教學的學生,張大眼睛逛著承豪陳列的選石。「承豪的選擇很特別,一片一片立起來真的很美麗。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也希望在公共空間或個人居家可以看到這樣大自然的藝術品。」她認為,當這些作品走進飯店、大廳或生活場域,就等於是建築師和設計師經歷揀擇之後所完成的作品,自然而然成為無需言說的的藝術教育。
「萬物都須平衡。」(Everything is a balance.)薩璨如回望自身創作,她以2000年為大陸工程浩然基金會所創作的〈平衡與使之平衡〉為例,「公共藝術不是越大越好,當建築已經夠高、夠壯觀了,我想做的不是跟它比高,而是讓人們看到時能感受到平衡,或者感受到『達成平衡』的和諧。」從平衡而獲致平靜,從平靜而體會和諧的泰然,這時你會不自覺凝駐腳步,忘了時間推移,薩璨如笑說,「如果這時我看到一個人在我作品前面停留超過五秒鐘,那我就可以跟他接觸一下!(笑)」如光之璨,如石之堅,薩璨如的名字,似乎已言說了她此生作為石雕藝術家,為人世帶來美好作品的使命。下次看到薩老師的作品,一定要去摸摸看、坐坐看、躺躺看,然後從那個曲洞鑽過去,搞不好你閉眼撫摸石頭時,會聽到她笑問:「有沒有感覺到石頭的溫度呀?」
承豪石材-奢石藝術博物館。